来源: 时间:2014/11/15 16:25:13 点击:6次
中国慈善事业蓬勃发展,慈善公益资源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幸福感的同时,慈善公益资源的后期监管亟待加强。
一、慈善公益资源的浪费与蒸发
2008年,在背负“普九”债务1780万元的国家级贫困县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,建成仅10年左右的76所“希望小学”,已被“荒废”了53所。消息传出,全国哗然。
近日,陕西渭南赵村村委会以学生上学不方便、存在安全问题等理由,将校舍以10年期限175万元的租金出租给了陕西渭南威达汽车服务有限公司作为汽车4S店,而80多名小学生被迫回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的瓦房里上学。村民曾多次上访反映无果。
……
更多的善款或公益资源,如何才能够不成为无度浪费或资产变现的“唐僧肉”?是什么导致了慈善公益资源的浪费与蒸发?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问责制度不明确,导致希望学校荒废、慈善学校成汽车4S店等问题层出不穷。杜绝浪费与蒸发事件的滋生,必须从源头上开始制定相关问责制度。
所有慈善公益资源不属于某个人或者某个单位的私有财产,它是属于社会群体的公共资源。而这个公共资源必须要有相关单位来进行监管和维护,让其发挥应有的公益效应。
二、灾后重建项目管护失控
“5•12”汶川地震重灾区县面貌焕然一新,灾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,处处喜气而祥和。但是在对灾区腾飞巨变倍感欣慰的同时,笔者也对个别灾后重建项目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用而担忧,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在四个方面:
1、项目超前投用,因养护期不足而遭受破坏性损伤。
2、建设和管理脱节。有的项目竣工验收后,建设方因故没有及时将项目移交给业主单位,以致产权及管理权不清,主体责任不明,建设和管护脱节,建后的管理、维护工作滞后。
3、资金投入不足。灾后重建项目众多,涉及的面也非常广,而余震、洪水等自然灾害又频繁发生,道路桥梁、供电线路、江河堤防、灌溉渠系等一些民生项目遭到损毁,但当地受财力所限无力及时进行修复或重建。
4、使用不当。部分“含金量”高的医疗器械,因缺乏相应的操作人员,要么束之高阁,要么因损而废;而一些宽阔的交通要道,因车辆严重超载,路面已是坑坑洼洼;个别居民小区的体育健身器械,也因人为因素而“罢工”,极个别器械甚至“缺胳膊少腿”。
这些管护失控所带来的负面效应,是直接影响到重建项目的使用效果,同时也辜负了全国人民的爱心驰援和援建单位的倾力建设。更重要的是,这将有损灾区人民自强不息重建家园的精神形象,失去美丽四川的社会公信力和感召力。
三、慈善公益资源的监管亟待加强
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,在社会捐款流向呼吁公开透明的同时,慈善公益资源的监管也亟待加强。所谓监管,就是在管理、管护慈善公共资源的同时接受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的监督。让慈善公益资源充分发挥其有效的功用,给人民群众带来便捷和福祉。慈善公益资源是惠泽子孙后代的百年工程,凝聚着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和全国人民的无疆大爱。管护好,使用好慈善公益资源,既是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期望,也是受益人民群众感恩祖国感恩社会的具体表现。
不少慈善公益资源建设项目“含金量”非常高,管护的难度较高,管护好的难度也很大,因此,慈善公益资源建设项目要实现科学管理运营,发挥最大作用,管护工作就务必要加强,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要通力合作做出更多的努力。目前急需要做的,除了进行分类指导、加大地方财政投入之外,主要是加强教育,提高认识,珍惜慈善公益资源建设成果,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,努力提高文明素养;同时要着力建立健全管护长效机制,强化管护职责落实,积极做好人才培养,最大限度地发挥慈善公益资源设施的效益。
(省慈善办李兵据2月21日《四川日报》资料整合)